相关文章
友情链接

从深圳文交所看文化金融是否迎来“立春”

  央企资本意识集体抬头

  深圳文交所近日“组团”进京,目标瞄准北京众多央企、国企。深圳广播电影电视集团经营管理中心副主任吴程风尘仆仆地出现在记者面前,他们刚走访过正在启动上市的荣宝斋,对方提出一个问题——荣宝斋大量的书画收藏品怎么办?按现行企业IPO的相关政策,这些资产只能剥离,能上市的只剩下馆藏品的经营权、衍生授权等收入。但事实上,那些收藏品才是荣宝斋的核心价值。

  “这就是文化企业的特殊属性之一,它的很多资产只能定性,却很难定量。”深圳文交所董事长于德江说,国企对接资本市场还有其他难题,如很多国企虽经改制,但只挂了公司的牌子,并没有进行真正地公司化,还面临体制、意识等方面的束缚。

  但党的十九大之后,国家明确对国企的发展、管理和参与市场竞争提出更多要求,在国家倡导的民族文化自信、文化振兴、满足人民精神消费需求、实现社会效益等方面,文化国企必将承担起特殊的历史使命。“前几年,很多央企都没有投融资需求,这次走访中了解到需求很旺盛。”于德江说,很多国有企业都把对接资本市场作为今年的工作目标。

  2009年,时任中央领导倡导在上海和深圳两个资本市场比较成熟的地方,在中宣部等中央部委的支持下建设国家级文化产权交易所。中宣部、商务部、文化部、财政部等部委也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和指导性意见。2010年4月,深圳文交所正式注册并开始运营。两家交易所的定位是成为全国性的文化产业投融资服务、文化产业要素交易平台,并指定央企进场。

  2013年,140多家中央级文化企业指定进场,迄今,深圳文交所已完成了几十单国有产股权的交易,接受过他们投融资服务的国有项目则近百个。

  2017年底,财政部的140号文件,再次重申两个国家级交易所的职能,明确指定国有文化企业的进场交易,在政策上给予深圳文交所巨大信心。

  于德江说:“央企只是我们的特色和工作出发点,平时更大量的业务是中小企业。”过去那些年里,为了生存,深圳文交所不断探索新业务方向,也走过一些弯路。近两年,文化产业的规模越来越大,前景愈加明朗。2016年,深圳文交所正式组建“文化四板”,并于2017年将“文化四板”更名为文化产业板,做出重大转型。

  咬定文化产业这座青山

  “更名是为了区别于资本市场中的四板概念,并且标明自己的服务专项和特长。”于德江介绍说,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在证券市场中被称为“四板”,深圳文交所也参与了深圳市四板的出资和组建,后者只服务区域经济,而文化产业板延续深圳文交所国家级的定位,从诞生日起就服务全国。

  2010年,深圳文交所成立时,定位“永不落幕的文博会”,理想很美好——文化企业不只是卖产品,更多的是版权、股权的长期交易过程。但当时的资本市场并不成熟,文化投融资的概念也未入人心,因此,直到2013年,深圳文交所只做了财政部文件中指定的100多家央企的股权业务。

  据相关统计,2010年前后,各类文化产权交易机构最高峰时达100余家,目前还在运营的各类文化产权交易机构也近百家。“业务吃不饱,很多交易所都在探索。当时国内的风潮是艺术品的标准化、份额化交易,还有邮币卡等炒作手段。但份额化已被证明不符合艺术品版权价值的规律,丧失了艺术品金融本来应有的含义。邮币卡这种资本运作也被证明脱离了实体经济的发展。”于德江介绍,在探索中,深圳文交所也走过艺术品权益拆分业务的弯路。2011年至2013年,该业务被中央“叫停”后,他们也处于业务暂停和善后处理中。2013年至2016年4月,他们尝试性地开展了文化产权交易见证、登记托管等业务。

  直到文化产业板的出现,在当年吸引挂牌企业153家,才证明深圳文交所6年的探索终于找准了方向,形成了较为规范的运营和管理体制。

  在深圳文交所的宣传册页上,写着其定位:“以国家赋予的‘文化+金融’先行先试的政策为导向,以国家关于创新驱动和构建多层次资本市场的战略为出发点,以服务于文化产业实体经济为立足点,以支持中小微企业进入资本市场为专注点,涵盖文化产权中的物权、非物权、人才产权全要素,覆盖文化企业资产处置、资本融通、股权交易、产品流通全产业链;囊括登记托管、招标发布、募集发行、挂牌交易、公开拍卖全交易手段,整合柜台交易、线下撮合、层级路演和线上交易全平台服务,建成立足深圳、面向全国、影响国际的国家级文化产权交易和投融资综合服务平台。”文化产业板按行业细分多达20个,包括中国文化“走出去”专板、华夏文化遗产专板、文旅专板、电影产业专版等。

  其股权融资类服务包括股权质押融资、股权交易增值融资、股权增资扩股融资、股权私募融资,非股权融资类包括政策性贷款、路演、权益众筹、艺术品鉴定评估、艺术品抵质押。非股权金融类还包括小额贷、资产证券化、融资租赁、保理、供应链金融,甚至有其他综合类服务如政策咨询及辅导、无形资产评估、原创版权登记确权、宣推服务、产权线上托管等。

  “我们更像一个孵化器,大部分业务不像文交所应有的工作,但因为国家的精神和要求,也因为我们对文化产业的热情,所以将一直做下去。”于德江说。

  截至目前,“文化产业板”已经挂牌企业近200家,近20家企业已达成融资意向,100余家企业获得资本孵化和各类服务对接,服务实现率60%以上。

  “破冰”迎接文化金融的春天

  近两年,文化产业发展规模已不同以往,一些地区文化产业占到GDP的10%以上,成为支柱产业,一些成熟的文化企业纷纷集体上市。文化产业将是未来的增长点已得到人们的公认。

  “深圳文交所要咬定中小微企业这座“青山”,如果说文化产业是一座‘富矿’,那么中小微企业就是‘荒寂的穷山’。资本市场追捧那些领军型、骨干型的大型文化企业,中小微文化企业无人问津,并且很多人避之不及,而中小微企业对资本市场的需求尤为迫切,这成了当前我国资本市场一个无法完成的闭环。”于德江说。

  “荒寂的穷山”体现在,首先,文化企业资本轻,大部分是中小微,很多还是创意驱动型公司,大的投行不会青睐。二是确权难,文化企业大量的无形资产难确权,没抵押物,银行贷款难,担保上连资产评估很难通过。而这正是文交所股权融资可以弥补的地方。

  在特色业务上,深圳文交所对国有业务执行法律规定的最低费率。也正在积极探索债券融资,就公司债来说,大型国企发债安全系数高,这也是他们来京的另一任务。

  当下,文化投融资在人才对接上的障碍不小。文化企业经营主不太了解资本市场和金融手段,金融银行券商真正懂文化产业规律的也少。

  当前的资本体系特别是四板市场,也存在突出的问题:一是规模小,挂牌企业少。全国四十几家四板市场挂牌企业3万余家,其中的文化企业寥若晨星。二是四板市场只限于股权类交易,服务较单一,不能满足中小微企业多方面的资本需求。三是当前的四板市场普遍孵化率较低,不能使企业有效对接资本,许多企业挂牌后成为僵尸企业。四是许多四板市场片面追求挂牌企业数量,企业准入无门槛、无标准,丧失了严肃性、权威性的形象,许多文化企业不敢涉足。

  深圳文交所推出文化产业板,就是要规避当前的一些现实问题:“不容否认,当前资本市场中确实存在虚拟炒作和杠杆运作的弊端和陋习,成为一些无良机构用来赚快钱的手段,不虚拟不赚钱好象成了定律。国家把发展实体经济作为今年经济工作的基调,一切的金融手段和资本运作都应以发展实体经济为指向。深圳文交所是一个金融平台,但同时是一个文化产业平台,文化的属性和国有的身份决定了它对社会效益的第一追求。”于德江说。